在過去一年,香港持續的反送中運動已為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撕裂,一如2014年佔中事件,關於運動本身的影像作品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版,但在芸芸紀錄的攝影作品中,攝影師高仲明卻拒絕把影像單純訴之於拍攝血腥火爆的衝突場面,而是以一個更為寧靜的角度拍攝個人的肖像,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場影響深遠且仍在進行中運動。

在紀實攝影當中,作品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回應社會,但當我們在圖像與資訊爆炸的年代中,視覺在過往的一年被大量新聞及直播持續轟炸,一幕幕暴力的畫面日復往日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而我們卻無能為力,而大量強調衝突現場「決定性瞬間」照片,美感使人麻目,繼而成為一種行紀實為名,獵奇剝削為實的行為,因此紀實攝影師進行創作時,必須要考慮這個結構性問題。

而《港傷》則是其中一本嘗試跳脫這個框架的作品,作者高仲明在以一種拍攝後續(aftermath) 方式的處理手法,以拍攝受暴力影響下的人的傷勢,並配以文字說明當時暴力事件發生的狀況,全書照片因為部份受傷者拒絕展示面容,而多以全黑背景,輔以背光或剪影形式處理,這種佈光方式雖然是不得為之,但其高反差、具戲劇性且大面積陰影的拍攝手法卻讓人不期然聯想起繪畫中使用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的卡拉瓦喬 (Caravaggio)等人,在突顯被訪者傷勢同時也把受害者重新提升回「一個具尊嚴的人」的地位,重新把一個個只是暴力下的數字還原回一具有血有肉的肉體,而高仲明與被拍攝者預先溝通及進行文字訪問的拍攝方式,也顯示出本作品並非一本單純把刻板印象再現的攝影集,而是一本雙方共同溝通,經理解及消化後產生的產物。就這點來看,高仲明已單純由一位被動的中立紀錄者,變身成為一位積極的參與者。一如高仲明在訪問中提到書名《Wounds of Hong Kong 港傷》中「個傷痕唔係淨係個抗爭者自己,亦係對成個香港社會、社會結構、制度嘅傷痕。」也使此書對大眾有了比單純紀錄更深一層,有共同承擔傷痕的意義存在。

 


*以上圖片經brownie publishing同意取用


作者簡介:

攝影 - 高仲明從事新聞攝影20年,一直以香港為基地。2019年,他以為自己仍可以在衝突場面中來去自如,記錄抗爭中的人與事。可惜歲月不仁,他腰酸背痛,再也跑不動,只能在催淚煙中食塵。8月,高仲明因為對催淚煙嚴重過敏,呼吸困難,先後兩度入院,從此退下火線。

作為香港人,他不甘心缺席這場空前的抗爭。遂另闢蹊徑,以警暴為主題,拍攝受害者的人像照。《港傷》入圍「Sony World Press Photography 2020」Documentary——專業組的最後三強。

高仲明關注的議題包括貧窮、無家者、小數族裔等。他的作品《毫宅——香港劏房戶的居住狀況》在2012年獲「WMA 大師攝影獎」。2016年起,他成為香港樂施會的義務攝影師,拍攝該會在羅興亞、坦桑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等地的人道救援項目。

 

文字 - 蔡慧敏,記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文字見於《壹週刊》〈非常人語〉。最怕言之無物,浪費紙張,下世要做樹。


 

Wounds of Hong Kong 港傷

書本呎吋:W189mm x H146mm

印刷:彩色

頁數:140頁

語言:中文及英文

ISBN:978-988-77971-7-3

出版社:brownie publishing ltd.

版次:2020年6月初版 - 5,00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