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大道談攝影] 日本攝影師系列 – 高梨豊 (Yutaka Takanashi), 1935-

 

—高梨豊

 

 

除前文提及的中平卓馬外,《挑釁》雜誌的另一創刊人高梨豊,也是一位值得介紹,具影響力的攝影師。高梨豊在1935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日本大學攝影系,因此受過專業而正統的攝影訓練,因此他的首個獲獎作品《Otsukaresama(お疲れ様)》,也是棚拍肖像的類型的作品,但有趣的是,高梨豊本人並沒有走上廣告或時尚攝影這條路線,反而在1964年受到當時已是攝影大師東松照明的邀請加入其創辦的專欄《I am a King》,也因此認識了當時身為編輯的中平卓馬。這成為了《挑釁》雜誌的起始點。

 

—《Otsukaresama(お疲れ様)》

 

與之前所介紹的中平卓馬、森山大道(第二期加入)以及另兩位《挑釁》雜誌的創刊人多木浩二及岡田隆彦不同,高梨豊遠較為「正統」,畢業後也是以專業攝影師的姿態在日本設計中心從事廣告及時尚攝影,因此在《挑釁》雜誌中,他的作品較中平與森山比較沒有失焦與搖晃,照片反差也較弱,但卻以其對城市的獨立攝影論來詮譯,也因此其作品更像是一件先有理論才有作品的學院式的系列作。

 

 

—《挑釁 Provoke》

 

 

不過,我們在討論高梨豊時,常常會關連《挑釁》及中平卓馬與森山大道,的確,高梨豊亦曾表示在那個時期其攝影風格的確是源出於他們:

「拍攝《挑釁》與《給都市》的時候,是非常重視身體性的。森山與中平的『晃動、模糊』也是因為身體的快速跑動的緣故。但我還是覺得攝影必須要規規矩矩的,所以在這個前提下儘可能地和他們保持一致」

 

—《給都市》系列

 

但是另一方面,高梨豊對都市的攝影論,在《挑釁》完結後還是影響著日本攝影界。西方攝影在1966年興起的「同時代攝影」(Compra Photography)代表人物是Bruce Davidson、Lee Friedlander、 Danny Lyon、及Garry Winogrand等人,正如Robert Frank 與 William Klein 與《挑釁》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相似。這些新一輩西方攝影作品與日本攝影的發展有著類似的軌跡。高梨豊雖然並沒有直接得知西方攝影的發展路線,但他對城市普通人生活的較有距離的觀察與紀錄,以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作為的拍攝對象的《東京人》,剛好在這個潮流中成為了日本同時代攝影的開山之作,其後70年代的日本攝影家不約而同地把鏡頭面向著各自的生活場景,北井一夫、北島敬三、須田一政、渡邊克已、土田宏美及石內都等人均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大放異彩(攝影作品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列舉)。

 

另一方面,高梨豊的另一種攝影方式與著《東京人》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其1977年的作品《町》中,高梨豊一改以小型相機,黑白及較流動的方式拍攝城市,而改以4×5大型相機,以全彩及靜態方式拍攝著東京的舊街景,從這種類似「新地景攝影」的攝影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高梨豊希望自己攝影作品並不重覆自我,而是走在攝影時代的尖端。

 

—《町》

而縱觀日本攝影歷史,甚少攝影師能像高梨豊般同時能在攝影中同時精通數種領域及風格的,在今天我們討論高梨豊時常常只限於其《挑釁》作品的時期,而且他的名字往往是放在中平卓馬與及森山大道之後,但實際上,高梨豊的作品其實橫跨的時代長久,而且亦一直走在日本攝影發展的浪頭上,可能是由於他風格太多變,因此並不是一位很容易定位的攝影師,因此沒有變成像今天的森山大道及中平卓馬一樣,成為了日本攝影的明星代言人吧~!

 

伸延閱讀:

[瑞象館] 中平卓馬:甚麼是同時代式的?

— by 布列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