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專欄 – ‘脂肪’ 】by 許叢
下年將是香港回歸袓國二十週年,總括而言,悲多於喜。短短廿年,香港由回歸前繁榮穩定,變成現在價值觀嚴重撕裂。在已發展的城市𥚃,貧富懸殊的比例更冠絕全球,社會的矛盾越趨嚴重。
從前,香港著名女歌手甄妮名曲命運,十分燴炙人口,歌詞有兩句是這樣寫的:這小島外表多風光,可悲的是有人還住陋巷。三十年後的香港陋巷依舊有人住,但是風光不再了。既得利益者經常勸勉年輕人用心工作,不要動不動就示威遊行,破壞社會和諧,維持香港的核心價值,延續獅子山精神。但是現今的獅子山精神,就是不管前景一片灰暗,繼續做樓奴,或是繼續住劏房,都仍然依時交稅,來養活一班不懂民間疾苦的政府官員。
上星期香港特首梁振英和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及200個學生,一同參加由國際青年商會及齊心基金會合辦的貧窮體驗日,紆尊降貴做窮人,了解一下窮人之苦。 活動結束後,梁振英在個人社交網站留言説明他是三代同堂、一家五口的單親家庭中月入9000幾蚊的洗碗工,「我們和其他組一樣,努力工作,出糧後交租、交學費、買車票、買罐頭和即食麵等食物,通過全家齊心協力,勉強略有盈餘」。
他的一席話,令我聯想到晉惠帝執政時期曾發生饑荒,許多百姓活活餓死。但從未走出過皇宮的晉惠帝天天錦衣玉食,完全不懂得民間疾苦。所以當他聽說百姓因為沒有米飯吃而餓死了,覺得大惑不解。他反問大臣,既然他們沒有米飯充饑,為何不吃用肉煮的粥呢?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梁振英把這個典故演繹得臨漓盡致,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叫人聽了哭笑不得。但當中的多少悲憤、多少感慨,盡在不言中。
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